简要总结
本视频主要探讨了激励机制在商业中的应用,并提出了对传统“胡萝卜加大棒”模式的质疑。通过“蜡烛问题”等实验,揭示了外在激励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降低创造力和工作效率。视频强调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自主、精通和目标这三大要素,认为它们是构建新型企业运营系统的基石。
- 外在激励在简单任务中有效,但在需要创造力的任务中可能适得其反。
- 内在动机,包括自主、精通和目标,是提高绩效的关键。
- 传统的管理理念需要革新,以适应21世纪的工作需求。
引言
演讲者坦诚自己早年做了一件后悔的事——进入法学院,并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并不擅长法律工作。他表示,尽管如此,他仍想运用法律技能,以案例分析的方式,重新思考企业的经营模式。
蜡烛问题
演讲者介绍了心理学家卡尔·邓克于1945年提出的“蜡烛问题”实验。实验中,参与者需要利用蜡烛、图钉和火柴,将蜡烛固定在墙上,使其蜡油不滴到桌子上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“功能固着性”,即要意识到装图钉的盒子也可以作为蜡烛的平台。
激励的力量
演讲者分享了萨姆·格鲁克斯伯格利用“蜡烛问题”进行的实验,该实验旨在研究激励对解决问题速度的影响。实验分为两组,一组被告知记录解决问题的时间作为参考,另一组则提供金钱奖励。结果显示,获得奖励的组别平均花费的时间更长,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,激励反而会阻碍创造性思维。
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
演讲者指出,近40年的研究表明,外在激励并不总是有效,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。他强调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,并指出商业运营系统过度依赖外在激励,这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不符。对于21世纪的任务,机械的奖惩方法往往无效,甚至有害。
任务类型的影响
演讲者介绍了格鲁克斯伯格的另一个实验,该实验对“蜡烛问题”进行了略微修改,将图钉从盒子里取出。在这种情况下,受到激励的小组表现更好。这是因为当任务具有简单的规则和明确的目标时,“如果-那么”的奖励机制非常有效。然而,对于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任务,奖励会缩小视野,限制可能性。
白领工作的转变
演讲者指出,随着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作不再是常规的、基于规则的,而是需要创造性和概念性能力。他强调,对于那些规则模糊、解决方案不明显的“蜡烛问题”,传统的奖励机制并不适用。
案例分析
演讲者引用了丹·艾瑞里的研究,该研究表明,对于涉及机械技能的任务,奖金会提高绩效;但对于需要认知技能的任务,更大的奖励反而会导致更差的表现。此外,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项研究也发现,财务激励会对整体绩效产生负面影响。
新的运营模式
演讲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,即围绕内在动机构建企业运营系统。他强调了自主、精通和目标这三大要素:自主是指掌控自己生活的渴望;精通是指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得越来越好的渴望;目标是指通过自己的行为服务于比自身更伟大的事物的渴望。
自主性的实践
演讲者分享了一些关于自主性的实践案例,包括Atlassian公司的“联邦快递日”和谷歌的“20%时间”项目。此外,他还介绍了“只注重结果的工作环境”(ROWE),在这种环境中,员工可以自由决定何时、何地以及如何完成工作。这些案例都表明,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提高生产力、员工参与度和满意度。
维基百科的启示
演讲者以维基百科为例,说明了内在动机的力量。与微软的Encarta相比,维基百科的成功证明了,当人们出于兴趣和热爱而自发地参与时,可以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果。
结论
演讲者总结道,20世纪的奖励机制仅在狭窄范围内有效,且常常会摧毁创造力。高绩效的秘诀在于内在驱动力,即为了自身利益和重要性而做事的动力。他呼吁解决科学与商业之间的不匹配问题,将动机观念带入21世纪,摆脱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意识形态,从而加强业务,解决问题,甚至改变世界。